前几天的高考刚刚过去
在考场挥汗如雨的考生
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验。
十二年磨一剑,
六月试锋芒。
希望各位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不辜负自己的千锤百炼。
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考,
高考季也变成了许多人的怀念季。
在社会中漂泊过,
见过城市夜晚孤独的星空,
深刻体会当时的成败并不算什么,
唯有感叹那时的青春年华。
时间是一把锋利的剑,
割断了禁锢我们的枷锁;
时间是一把无情的剑,
斩乱了那些曾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细线。
人很容易有一种错觉,
表面上虽然营营于小事,
但其实是个胸怀天下的侠士。
看别人一举成名
看别人驾重就轻
你以为那是运气
却不知那一击必中的招数背后,
藏着的是多少年的功力。
亮剑只有一瞬,磨剑却需一生。
把生活比作磨剑
来谈谈我们源远流长的剑文化。
在宏观上来说,
剑是中国男儿的一种精神象征,
它不像其他兵器纯粹代表着杀戮、武勇等,
也是地位,身份,品味的象征。
与此同时,剑在很多时候也会被当成礼器来使用。
《贾子》有记载:
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
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
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有时候,剑也会被与霸业捆绑在一起。
《抬遗记》卷五“前汉上”载: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将所佩宝剑藏于武库
但见库中剑气如云飞出户外,状如龙蛇。
帝王用过的剑都能化为龙蛇升腾。
庄子的说剑实则是借剑而喻
用来呈现天子、诸侯、百姓三者的处事之观。
并且以「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
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来引导赵文王走向更高的观世境界。
简而言之就是天子剑可得天下,
屠狗辈的剑却只能杀猪宰狗。
魏晋以后,剑的文化渐有改变,
典型的是士人从尚武向右文的转变,
许多士族鄙武尚文,乃至弃武从文。
这样直接导致佩剑逐渐成为了一种更为纯粹的饰物
像李白这样有剑仙之实的文人却是少了许多。
一个插曲是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
在唐代被视为三绝,但实际上,
李白是一个集诗、酒、剑三绝为一体的绝世人物。
宋以后,兵者愈发被上所忌,
文人墨客少了些金戈气,多了书生意。
尤其是宋,太祖匡胤以文治武,
手拿笔杆的书生渐渐成为了主宰国家的人。
这一造成的影响是
国家在军备武事上愈发孱弱,
而诗书歌赋却璀璨若繁星。
于是,开始有了文人误国这一说法。
以诗词歌赋论剑
《君子以剑自卫乎》记载了一个故事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
「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
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
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
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
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在夫子的认知中,忠信与仁义是最大的武器,
用之以感化于人乃是大道。
夫子提出的概念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
屈原的「带长剑兮挟秦弓而歌」,
司空图的「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些兵戈之气尽显的诗歌辞赋
大体上都带有一种无奈与愤懑。通常而言,当胸中抱负没能得以施展时,
这些有大志向之人都会选择通过笔墨来以舒其意。
在这样的时候,剑是一种无形利器,
只是杀伤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与未酬的壮志。
“浙江老字号”龙泉元源剑坊
龙泉元源剑坊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
是较早有官方史料记载的龙泉老字号剑铺。
几十年来,元源剑坊艺人潜心钻研,
承继祖业,不断创新,所锻制的龙泉刀剑具有
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
四大传统特色,成为剑中之首、名闻天下。
元源剑坊掌门人邹建明
龙泉宝剑的制作工艺复杂,
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过炼、锻、铲、锉、刻花、
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28道精密工序。
钢坯加热后迅速锻打,反复捶打长条剑坯,
历经千锤百炼,一把刚柔并济的宝剑才塑造成型。
古秦剑
轻虹
锐士剑
清龙剑
卧龙剑
鱼跃龙门
昆吾剑
传统龙泉手工剑
▼
长按识别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