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6日至8日,为纪念新竹龙泉寺落成二十四周年,新竹龙泉寺礼请惠空法师暨寺众带领诸位善信大德,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法华法会。法会期间,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金刚经》二部,大蒙山施食仪一部。
11月8日在大蒙山施食仪之前,关于《法华经》思想,惠空法师为大家进行最后一次开示。第三天开示
大家好,挤出药食前半小时,再为大家讲一段《法华经》的道理。很多事情都是因缘,找时间不如碰时间、抢时间。虽然以前讲过《法华玄义》,那时很匆忙,时经八、九年,淡忘大半。《法华玄义》讲《法华经》思想架构,不是逐品解释。对经文的脉理还是比较陌生。
《法华经》有两个重要的思想。(一)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即开权显实。(二)本、迹二门。
大家可以翻开《法华经》目录,全经总共28品,可以本、迹二门分为两部分。第一品《叙品》至第十四品〈安乐行品〉是「迹门」,〈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品至最后〈普贤菩萨劝发品〉二十八品是「本门」。
本、迹二门的思想,如何在经文中体现?大家通过这样的学习,知道本、迹思想在哪品中出现,日后你读到某品,能清楚掌握其思想内涵。本门
先讲本门。〈从地涌出品〉讲「本门」的因缘、源头。过八恒河沙数大菩萨从他方国土来到娑婆世界,护持《法华经》以及说法者。释迦牟尼佛说:不须劳烦远来拥护弘扬,我自己有很多徒弟来弘扬。此时,无量千万亿菩萨从地上纷纷涌出。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我无量劫成佛以来教化的菩萨。大众疑怪,释迦摩尼佛成佛才四十九年,如何教化这么多徒弟呢?释迦牟尼佛就讲〈寿量品〉:其实我已成佛无量劫了。
释迦牟尼佛无量劫前成佛后,一直都在世间。世尊只是暂时示现离开。为什么?如果佛在世间,众生就不精进修行。
〈寿量品〉举出良医喻。良医为中毒的孩子们开出良药。但一些孩子不肯服用,因为父亲医术高超,可做依靠。后良医离家,假传离世消息。孩子们深感悲伤,无所依怙,便服药得癒。中毒的孩子比喻愚痴众生。良医比喻佛,给予药就是讲法。佛灭度以后,因无人依靠,就努力修行。释迦牟尼佛只是暂时离开,为令众生起精进心。
〈寿量品〉讲到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已经成佛,教化无量无边弟子。这一生示现成佛而后灭度,就像牛到龙泉寺踩下脚印又走了一样。
第17品至第28品皆用各种比喻、案例,来赞叹《法华经》功德。〈普贤菩萨劝发品〉:如果有人诵持《法华经》,依此修行,我就乘六牙白象现身摩顶。这就是普贤菩萨护持《法华经》之证明,在本经中极具代表性。迹门
本门讲完,回来讲「迹门」。〈叙品〉主要叙述《法华经》因缘。弥勒菩萨问文殊菩萨,佛以何因缘,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文殊菩萨就回答:我无量劫前,看到日月灯明佛也现此瑞相。所以可知释迦牟尼佛即将宣讲法华经。佛法里几位大菩萨都出场了:文殊、普贤、弥勒,由此可见《法华经》之殊胜。
〈方便品〉主要旨趣为成佛之目的。释迦牟尼佛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第三品〈譬喻品〉、第四品〈信解品〉、第五品〈药草喻品〉、第七品〈化城喻品〉讲述四个譬喻,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记品〉佛为弟子授记,揭示众生皆成佛的思想。前面14品主要内容为佛陀教化弟子的因缘以及修行佛法内涵。
第十四品〈安乐行品〉讲到如何宣说《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里也有谈到这个问题。佛所成就第一稀有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安乐行品〉就如何修行提出四种安乐行,和一般佛法思想一样不出悲智。
第一,观诸法实相,观一切法如实空,无所有性,属智。后面三个属悲。
第二,不说人、经典过,不轻慢法师。不去伤害众生,就是一种戒的精神。修习《法华经》首先要持戒。
第三,要对所有众生起大悲心。
第四,要怜悯不能学佛的人,他们会沉沦生死。对他们也产生大悲心。
〈安乐行品〉中四种安乐行虽不出悲智,但仍以智:观诸法实相,观一切法空,无所有性为修行核心。虽然《法华经》的框架跟其他思想有所差异,可是所阐述佛法真实之理相同。《法华经》核心思想不离「空、假、中」三观,即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为《般若经》相同义涵。大家要记住这几个概念。
总结
《法华经》总共28品,刚好前14品是「迹门」,后14品是「本门」。本、迹分别以牛和脚印为喻。
「本」即释迦牟尼佛无量劫已成佛。
「迹」即释迦牟尼佛示现菩提树下成佛,弘法49年。
「本门」前面两品阐述主要修行内涵,后面12品赞叹《法华经》功德殊胜。
「迹门」是对我们所有的有情而言,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其实就是往昔成佛。
迹和本是同一个东西,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叙品〉讲到佛陀宣讲《法华经》因缘,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安乐行品〉和〈方便品〉都讲到修行核心在于观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除此之外,〈安乐行品〉还提到要对众生起大悲心。《法华经》所阐述修行思想没有离开「悲智双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