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龙泉市新闻
龙泉市美食
龙泉市旅游
龙泉市地理
龙泉市人口
龙泉市资讯

这张老年人健康表,能救命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林晓晖记者邬敏通讯员方序陈艳燕

记者眼前放着一张老年人健康表,共有22个评测类目,浙南山区县龙泉市的2万多名老年人登记在册。与其说是一张表格,其实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表的全名叫做“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医共体65岁以上重点人群新冠重症防控动态监测表”。数据基础来自3年前对龙泉市范围内慢性疾病人群的筛查。年12月初,新增和新冠感染有关的监测指标后,多位家庭医生在迎接感染高峰的一个月内,对65岁以上老年群体重新摸排,完成了最新一轮数据采集——全市两万零六百多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都在这里记录、更新,医院在评估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分类管理,保持追踪、定期回访。

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党委书记赵嵩在电脑上打开这份表格,密密麻麻的信息分类排布,红色和黄色的色块尤其醒目,分别标记具有新冠感染重症风险的重点人群和次重点人群。赵嵩的目光落在最新排查出的56位“红色人群”上:“重症高峰仍然形势严峻,关键时候,这张表‘能救命’。”

打印好的浙大二院龙泉分院“老年人健康表”。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邱建平摄

抢先一步,找到“沉默”的老人

12月初,新冠病毒感染潮首先在城市出现,很快波及农村,偏远山区里的新冠感染正在一片沉默中发生。

“在龙泉的山区,老人大多留守独居、出行就医不方便,加之这一群体普遍对新冠病毒的认知不清晰,往往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宇说,感染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道很难迈过的坎,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常常出现静默缺氧状态而不自知。

这几天,医院收治重症老年患者持续增多,1月10日一天内,就有35个。10日下午14时,记者来到浙大二院龙泉分院重症诊区。六病区科主任、主任医师吴峰芬脚步匆匆,正赶往5楼的肾内科看望患者,路上,她向记者描述了前几天夜里的惊险时刻。

1月5日晚上10时左右,吴峰芬在急诊接诊88岁的连大爷时,老人的血氧饱和度快速降至73,肺部组织呈现大片状白色病变。

“情况很严重,必须立刻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吴峰芬带领医护人员迅速为老人进行俯卧位通气、面罩吸氧治疗。“蛋白质补充!能量支持跟上!”经过激素治疗、抗凝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一夜过去,老人血氧值开始回升,她短暂地松了口气。

连大爷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原来就属于“健康表”上的红色重点人群。5日下午,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医共体安仁分院的家庭责任医生叶美华根据健康表提示,上门随访。体温、血压、血氧……“每一项指标检查后,就发现情况不太对劲”,叶美华说,当时老人就有些呼吸急促,血氧值偏低,伴有低热、咳嗽。初步判定是沉默型缺氧人群,医院,救护车随之赶来。

“都是山路,一来一回最快都要好几个小时,”吴峰芬现在想起还有些后怕,“所幸家庭医生发现得及时,我们才能赶上黄金救治时间,再迟一点,一旦肺部感染达到80%以上,就可能因长时间缺氧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

搏命重症,哪怕干预治疗的时间早上1个小时,结果都会大不一样。

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对重点人群“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接到通知,徐宇带领的“老年人健康表”团队再次提速。

关口能移到多前?在徐宇看来,最理想的状况是老人们人在家中,我们就能判断他的情况,提前识别风险,一旦出现症状立即采取干预。“我们要跑在前面,先找到这些‘沉默’的老人。”

但是,他们想找的人,大多都不好找。

龙泉,“九山半水半分田”,大多老人分散在偏远山区。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医共体道太双平服务站院长黎晶参与建表的摸排工作,“整个过程,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赶路上。”

乘车沿瓯江而下,蜿蜒穿越群山大桥,记者来到距市区31公里外的道太乡双平村。黎晶说,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医共体道太双平服务站负责的双平片区65岁以上老人有人,其中重点和次重点人群62人。卫生站的3名医生穿梭在各个村子里,赶在一周内完成了收集、登记工作,针对重点人群每天电话问询,每周3次上门走访。

山区村民分散,住在不同山头,“最累的时候是,翻过好几个山头,到村里只住着两三户老人,时间成本极大。”但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也在于此,黎晶说,通过排查,她赶在早期成功识别2位因新冠感染出现的“静默缺氧型”患者。

奔波之外,“没有相关经验”对于家庭医生来说也是大难题,面对新冠感染,黎晶也曾困惑地问过:此前见得不多,也没治过,如何进行早期识别?

白天奔走在各个山头,晚上她打开电脑上网课。浙大二院龙泉分院专门为此开设相关视频课程,根据总院的新冠防治指南,制定基层针对早期识别新冠重症、处置轻症患者防治指南。危重病人识别、基础换运、科学用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状态到现在持续了一个多月。“现在,我们识别患者、院前急救和医疗救治能力有明显提升”。黎晶说道。

迎击重症潮,“健康表”加速流转

浙大二院龙泉分院新冠重症防控摸底排查表。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邱建平摄

“1月10日,体温36.2摄氏度,血氧97,心律86……”10日下午4时,黎晶完成了对74岁双平村村民周金菊的第三次随访,回到办公室的电脑桌前,点开“浙大二院龙泉分院新冠重症防控摸底排查表(道太乡双卫生平服务站)”电子表格,敲着键盘,在周金菊老人的信息栏后,输入最新的上门随访记录。

同一时间,浙大二院龙泉分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余建华点开“老人健康表”,最新随访记录已经同步更新完成。这张“健康表”就这样从一线的家庭医生手里,医院的专科医生手中。

根据病毒和疾病的特点,往往是在第一周过去后,第二周逐渐出现重症高峰,救治压力从发热门诊向急诊和重症救治的科室传导。

过去几天,余建华眼见重症科室接诊数不断打破纪录,每天有80位左右的急危重症病人。“目前的重症主要分两类,”他说,一类是感染后造成肺部损害,低氧血症严重,有些病人甚至需要纯氧才能勉强维持住氧合;还有一类是感染引发其他基础疾病恶化。

这张实时更新的“健康表”便成为诊断、救治的重要参考。

在最新一次的大排查中,表上新增冠心病、慢阻肺、慢性肾病、肿瘤、肥胖、其他免疫缺陷疾病的条目,以及发热、咳嗽、血氧、吸烟等新冠感染相关数据,以此为据将65岁以上人群划分为“红、黄、绿”三色。

“快速判断、能早上一点对症干预,对于重症病人来说太重要了,”余建华说,第一批筛查出的56个“红色预警”感染者,经过早期抗病毒药干预,都有效避免了新冠重症的发生。

也就是说,药要“下去”,人要“上来”。

徐宇告诉记者,第十版诊疗方案发布后,抗病毒药物(小分子药物)开始进社区。另一方面,这张表格对后期全市抗病毒药物分发还有重要作用,药物一抵达龙泉,社区卫生院能够通过这张表格快速确立重点人群,第一时间将急需的抗病毒药物分发给最需要的人手中。

关口前移,医院还能做什么

关口前移,医院还能做些什么?赵嵩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位从浙二派驻前来龙泉,刚履新一个月的党委书记,医院度峰的方案和决策,压力巨大。

每周一,他驱车四个半小时从龙泉赶往浙大二院参加院长行政办公会。在会上学习总院的应对方案和经验,自己“消化”过后,第二天赶回龙泉,召开疫情会商会,传达给同事们。

对于医院的定位,他有很清晰的认识——下面有更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是关口前移的第一道防线,上面是省级医疗机构,在整个龙泉市,医院只有这一家,新冠感染救治的主战场就在这里。依托浙大二院优质医疗资源,搭建起“省县乡”三级新冠救治服务网,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

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在努力做好这件“上传下达”的事。

疫情通常先在大城市达峰。无论是感染、急诊还是重症,杭州和龙泉的两“峰”之间,往往留有3-5天的窗口期。“我在总院开会听到杭州出现的最新情况,一般几医院就会同样出现。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窗口期’。”赵嵩说,在这几天里,我们提前判断,能做的准备有很多。

1月2日下午,赵嵩在总院的培训会上了解到浙大二院成立呼吸综合门诊,“许多人后期不发烧了,但是还有其他各类症状,例如肺部疾病的筛查。这几天门诊量除了急诊之外还有一千多人,就靠这几个呼吸科的医生肯定不够。”

第二天,医院讨论,浙大二院龙泉分院成立呼吸综合门诊。“调动全院医生资源,轮转负责呼吸综合门诊的值班任务,专门开辟6-7个诊间,让患者在这里进行相关呼吸科的诊治。”

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下沉专家蒋国平教授为老人家属讲解CT情况。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邱建平摄

“新方法、新经验”源源不断输送。常年驻守在此的浙大二院下沉专家、专科医生、浙大二院龙泉分院临时党支部党员和当地医护人员,组建起了这只本地的新冠急危重症救治团队。浙大二院急危重症下沉专家蒋国平教授担任“医疗重症救治”“新冠感染俯卧位治疗”“气道管理”三大专班组组长,年过六旬,头发花白的蒋教授奔忙在救治一线。同时,浙大二院通过远程MDT模式,线上指导,为龙泉地区疑难重症患者救治“兜底”。

重症人数还在持续走高,“我们无法准确预判哪一天能‘过峰’,但能把救治时间再提前一点,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多上一分信心和底气。”赵嵩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quanzx.com/lqsms/1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