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海昏侯木出土青铜剑
据史料记载,海昏侯的爵位世代承袭,共4代,历时年。第一代为汉废帝刘贺;第二代:刘代宗;第三代:刘保世;第四代:刘会邑。其中,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生平最为传奇,经历了王、帝、侯的跌宕。他是汉武帝的孙子,曾被扶上帝位,但27天后即遭废黜,成为汉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被废后,先贬山东昌邑,再贬江西海昏。
三把金丝缠绕的玉具剑,制作工艺精湛,金丝缠绕的部分为剑鞘部位。
主椁室清理出的一把约80厘米长的玉具剑。
玉具剑亦称“玉头剑”,是古代佩剑中装饰最为隆重豪华高贵的装饰剑,帝王官员平时或上朝佩带以显示尊贵。《东宫旧事》:“太子仪饰有玉具剑。”《史记·田叔列传》:“将军欲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剑首一般称为玉镡,最早的实物出土于春秋晚期的墓葬中。战国时剑首圆而薄,中央饰有涡纹,外缘有弦纹、云纹、卧蚕纹等装饰。汉剑首较战国厚度变小,正面凹塌,背面有一个圈槽,圈内有2到3个斜穿孔,光素无纹,正面比背面的直径略大,形成斜坡状。
剑格也称护手,在剑饰中数量最少。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质饰物。
剑璏(zhi)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璏俗称文带。璏在几种剑饰中占的比例最大,以汉代出土和传世的数量最多。璏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剑璏表面用勾撤法起边挖地雕出边框,并琢有螭虎纹和兽面纹,制作细腻,磨制光滑。
玉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剑珌直身、体圆、较厚,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汉代剑珌器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细腻,抛光极好。玉具和金银具钢铁剑,大多为为舆服佩剑或权贵饰剑,非战斗所设计。
小链接:已出土的保存较完好的西汉玉具汉剑↓↓↓
图:上海博物馆藏六面汉剑西汉早期贵族配饰剑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剑文化的繁盛及汉剑的精美程度。
来源:龙泉宝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