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简单的回顾了下共和国的城市格局变化,以及相对应的时代特征。
这一篇简单聊一聊当前城市格局。
北上广深毫无疑问是前四位,帝都地位无可撼动,魔都底蕴深厚,深圳再怎么异军突起,短时间都无法挑战这两座城市。
广州这些年逐步被深圳追上,并且有被压倒的趋势,但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依然对其他省会有比较大的优势。
四大一线是公认,那么四大一线之后属于谁?
当属杭州,成都,武汉,南京。
这四座城市是目前明显领先其他城市的,堪称四大二线,整体发展处于一个水平线,但类型各不相同。杭州是一个城市自力更生的典范,依靠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大批本地崛起的企业,从一个地位不算高的城市,异军突起,稳稳位于二线前列。
甚至在很多领域还压制过了广州。
但是杭州的城市底蕴还差了很多,科研院所,大区机构,央企布局等等是杭州本身欠缺的。
不要以为这些没有用,简单的说一个成飞为成都提供了多少就业?拉动了多少需求和产业链?
一个中科院分院的规模丝毫不亚于一个大型企业。
更不要说央企的一级子公司这些,既要提供税收,还要提供工作机会,杭州在这一些领域实在是太欠缺了。南京长期作为华东的第二中心城市,城市地位上是一直压制杭州的,大部分战略布局除了上海,基本就在南京。
但是在经济发展上却被杭州反超了。
南京长期在省内缺乏存在感,本省内的苏州依靠上海这个庞然大物经济总量压制了南京,整个江苏四分五裂,没有向心力。
所幸的是,南京地理位置特殊,三面临安徽,江苏吸不到,还可以大肆虹吸安徽。
江湖人送绰号--徽京。
而安徽为了对抗南京的虹吸,疯狂的做大做强省会合肥。
总体来说,南京在四大二线中比较弱势。
既没有杭州一般的新经济建树和话语权,也没有成都和武汉的绝对中心地位。但是杭州和南京都受制于上海,整个城市的发展上限是可以预见的,杭州如果再能抓住下一次产业更迭的机会,还有机会的,南京机会很渺茫了。成都,一直以来都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近代受到重庆的挑战。
依靠着绝对中心辐射地位,成都在很多领域上,尤其是市场地位甚至超越广深。大半商家在全国的布局京沪之外,首选成都。
成都就是那种,你感觉他好像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好像什么都有,而且都还不算弱,而且在相当多的领域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你是IT,还是文创领域,或者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化工,纺织甚至是核技术,在成都你都有用武之地。
其实很多人根本不明白成都强大在哪儿,总是在说成都没有什么企业,没有什么本土公司,为什么会发展的这么好?
全面,辐射能力强,就是目前成都最大的优势。本土确实没有出现惊天地泣鬼神的企业,但是任何企业和机构都忽视不了成都作用,也会到成都布下重兵。
但是成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没有经济话语权。
什么是话语权?
成都的企业都只能算是将军,不少还可以称的上良将。
但是没有一个元帅级企业,比如阿里巴巴,比如海康威视,腾讯,平安。
对一个大行业有着话语权的企业,这是成都目前极度缺乏的,注意是大行业,不是什么体量很小的冷门行业。
甚至可以说,成都就差一个阿里巴巴,由一个元帅级企业,盘活的整个新兴大行业。
而不是像王者荣耀,成都制作,深圳吃肉,成都只是作为一个高级打打工仔的地位存在。
这就是元帅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最本质的差别。
一线城市,拥有着无数的行业巨头(元帅),控制着大大小小各行各业,掌握着产业话语权和资本汇聚能力。
而二线城市普遍只是有元帅下面的将军,这也是杭州为什么现在如此强大的原因,因为人家出了几个大元帅。这儿说一个题外话。
GDP这些不过是表面数据,放一个厂房,一个分公司GDP可能就来了,但是话语权却不是这样来的。
就像成都制作出了王者荣耀,但是税收大头却归了深圳,这就是深圳的话语权,而成都只是一个打工仔的角色。
阿里巴巴在全国都在产出GDP和各种数据,但是话语权归杭州。
高新南区发展这么多年,别看高新区现在总体GDP高,其实很多都是西区撑起来的。
单论GDP这些高新南区并不算多高,五城区里也是吊车尾的级别,也不如龙泉。
为什么高新南区的房价和存在感远高于西区?还有龙泉这些?
因为话语权在高新南区,只要我愿意我可以把我GDP搞上去,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必要?
为了一些数据在金融城旁边搞一堆厂房吗?片区分工不同而已。
如果以GDP论英雄,苏州,天津早就是一线了,龙泉也早就是成都NO.1了。
同理也发生在天府新区:
投资更大,刷GDP更利器的东西放在双流,而话语权的东西在科学城,如果是天府新区为了刷GDP数据,把厂房修在兴隆湖盼,天府CBD旁,才是真正短视之举!回归正题,说回武汉。
武汉的情况和成都类似,也是有着很多将军,但是缺乏种重量级的元帅。
但不得不承认,在元帅的培育上,武汉比成都领先了,无论是长江存储这种国家战略总部的落户,还是从广州挖墙脚过来的斗鱼,都已经开始显现影响力。
比如斗鱼已经让武汉这座没有什么娱乐文创基因的城市,成为直播领域的show场,斗鱼嘉年华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的眼球。
虽然斗鱼这种行业的体量远远达不到阿里这个能级,但至少是一个良好的开局。
但武汉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地理位置。
很多人说武汉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到哪儿都方便,在我看来,这个特点恰恰是武汉现在的最大短板。
这种位置有个特点就是,强的时候很牛,四方朝拜,但是问题就是现在弱的是武汉,强的是广深,是京沪。
武汉目前最大的窘境,反而就是因为这个,武汉的资金,人才流失严重。随着这些年武汉的城市实力逐步强大,开始有所好转。
但是,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强大的一线城市,必须是具备强大的区域辐射能力和资金汇聚能力。
如图可见,武汉的资金汇聚能力远远差于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
整个中部六省,四分五裂,安徽投入长三角怀抱,湖南倒向珠三角,山西完全被帝都辐射。
河南受武汉影响较多,但是自己也扶持出一个郑州,想抗衡武汉的虹吸。
辐射能力不足,也是很多企业不愿意在武汉设立机构,甚至很多机构就设立在广深,把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合并为中南大区。
除此之外,当前的经济格局下,对外贸易作为极其重要的一项数据,关乎着一个城市的商业贸易能力。
可以说沿海的崛起和对外贸易息息相关,深圳常年都保持着全国第一,上海,广州都是前列。
而我们从年的统计公报里可以看到,成都作为一个内陆城市进出口总额远超以交通方便著称的武汉。
普遍的人认为的方便,恰恰是对于外贸的不方便,因为到哪儿距离都没优势。
沿海崛起时代,东部比武汉有优势,陆权复苏时代,西部也比武汉有优势。
对内方便,对外不便。
对内方便,被虹吸,对外不便,外贸不利。
这是绝大部分人对武汉交通的认知错误。
就不说成都了,西安这种体量不及武汉的城市,在外贸数据上也表现更好。
这也是在新时代下,成渝比长江中游城市群更获得重视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需要依靠基于西部,制衡大陆。
当然武汉也有成都没有的优势,没有竞争对手,成都需要面临重庆这个抽风性选手的竞争,武汉在中部地区短时间是完全没同等级对手的。
总的来说,四大二线各有优势。
杭州,南京当前发达程度更高,成都,武汉上限空间更高。
杭州有几个大元帅压阵,但是缺乏一个一线城市的体量,缺乏各行各业的将军。
南京中规中矩,除非能出现杭州一样的经济崛起,否则在上海的压制下,几乎没有冲击一线的机会。
成都整体最无短板,但是缺乏领军元帅,还要时不时面临抽风性选手的竞争。
武汉辐射能力欠缺,资金汇聚能力差,对外贸易能力差,胜在无人竞争,还有时间和空间整合中部,做大做强。
除了这4个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目前的发展态势或者体量等都是一个大问题。
北上广深四皇,成杭武南是当之无愧的二线四大天王,和其他城市已经拉开了不小身位。
其中杭州,成都,武汉遇到历史机遇,最有可能成为一线,南京的概率比较小。
未来的城市战争,期待进击的蓉汉杭。
为什么四大天王不是GDP更高的宇宙第一地级市苏州,或者两大直辖市?
就以后慢慢写啦。
关于城市的话题,还有太多太多可以写了。
包括如何把城市发展和楼市如何观测,结合起来。
热爱城市,楼市自通。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