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两山银行”试点是浙江深化“两山”转化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浙江发改”特推出建设“两山银行”专题,总结分享各地“两山银行”建设经验做法,指导各地进一步深化“两山银行”试点,努力打造我省“重要窗口”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近年来,龙泉市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高水平实现机制,积极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工作,全力探索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资本转化路径,聚力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江浙之巅剑瓷龙泉”建设步入新阶段。强化先天优势
夯实“两山”转化基础
龙泉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龙泉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PM2.5年均值在每立方米20微克左右,名列全省前茅,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12万个/立方厘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4.3%,林木蓄积量约万立方米,素有“浙南林海”之称;地表水水质Ⅰ—Ⅱ类比例、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保持%,居全省第一。同时,龙泉还拥有年历史的龙泉青瓷和有年历史的龙泉宝剑,历史人文资源璀璨。
龙泉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按照“资源收储—资产整合—资金变现—项目运作—产业发展—强村富民”思路,把森林、矿产(瓷土)、水生态资源及国有闲置用地等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经营权纳入“两山银行”进行运营管理。同时,依托浙江大学、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丽水“两山”学院等省市相关领域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全市GEP面上核算研究工作,选取“一乡二村”(兰巨乡、兰巨乡仙仁村、宝溪乡溪头村)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课题研究,为生态保护和价值转换、生态环境领导离任审计等打好基础,助力GEP和GDP双增长。创新体制机制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筹建龙泉“森林银行”,以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点,搭建起分散零碎的优质生态资源与绿色生态产业桥梁纽带,形成有家庭林场型、托管林保姆型、股份企业型、专业合作型、租赁经营型等多种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拟创新推出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挂钩的“生态贷”模式和基于生态信用评价的“两山贷”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推出林农小额循环、林权直接抵押、流转证抵押、林下经济预期收益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村级担保合作社和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贷款方式。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5万笔共计49亿元,占全省的12%,为全省贷款额第一。
建立龙泉“两山银行”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借助“供销E城”生态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打造“优质生态产品+品牌溢价”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高山生鲜果蔬、食用菌等生态产品销往杭州、嘉兴、湖州以及上海等地区。年通过“供销e城”直接实现销售额约万元。同时,选取岩樟乡等水生态资源保护力度较大的乡镇纳入试点,稳步建立龙泉市域内乡(镇)际之间的生态奖补机制。此外,龙泉市全面启动地役权改革,于今年4月,由车俊书记向百山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颁发了全省第一本集体林地地役权证,标志着可以在不改变集体林地权属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地役权补偿机制和共管机制,系全省首创。
狠抓典型创建
凸显“两山”转化成效
龙泉市选取兰巨乡和西街街道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示范乡镇试点。兰巨乡立足深厚的长寿文化、扎实的农旅融合产业基础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等优势,借助国家公园入口和现代农业园等平台,努力打造“氧吧长寿特色小镇”,形成以康养产业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模式。西街街道依托西街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下樟村、中国传统村落宫头村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借助辖区内“唯珍堂”石斛文化园,积极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形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模式。
供稿:环资处原标题:《“两山银行”
龙泉:争做“两山银行”试点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