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龙泉市新闻
龙泉市美食
龙泉市旅游
龙泉市地理
龙泉市人口
龙泉市资讯

千年窑火的辉煌青瓷龙泉窑概述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著名大窑场,创烧于三国两晋,到南朝开始形成青瓷为主的个性风格,到了北宋时期开始替代越窑的“南青”代表地位,蓬勃兴起,到了宋元时期成为整个中国青瓷史鼎盛期的象征。明代起,传统青瓷受到景德镇新瓷业中心兴起和新瓷种流行的冲击而起逐渐走下坡,但龙泉窑仍然以其青葱翠色的优质单色釉风格延续了生存,直到清代早期才熄灭,窑火延续长达多年,是延续历史最长的窑系。同时,龙泉窑也是外销史上一个著名品牌,自宋到明的数百年间,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地位显赫。

龙泉窑位于今天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市,瓯江上游。境内山岭叠错、连绵,林木葱郁、茂盛,溪流纵横、清澈,特别是地质环境优渥,瓷石和矿藏资源极为丰富。为龙泉窑产品的制造、流通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成为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千年的窑火使龙泉窑产品炉火纯青,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鼎盛时期产量巨大,种类繁多,市场覆盖全国,为两宋时期八大窑场之一。产品的质量结构也等级丰富,针对社会不同消费群体。精品供应朝廷和富庶阶层,中低端产品面向广大百姓的生活需要,并大量销往国外。总体数量之多,釉色之纯,工艺之精,域内外之影响,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篇章。

一、五代、北宋时期“替越而兴”的龙泉青瓷初兴期

个性风格成熟的龙泉窑青瓷,创烧与五代末的上垟片区,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在早期的产品上,观察其釉质和器型,均可以找到关联窑口的工艺影子。在龙泉博物馆,以馆藏的断代器,展示了龙泉窑的早期风格。那时的龙泉窑釉色呈“淡青色”与其他浙江窑口的产品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也有学者将这一个越窑式微没落,龙泉窑初兴的接替时期的一些产品,因很难甄别路份,而称为“龙越不分”,犹如当初的定窑从邢窑析出。

龙泉博物馆北宋五管瓶

在金村宋代瓷窑遗址上,发现了北宋早期的废品堆积层。这个时期胎壁薄而坚硬,胎土呈淡灰或灰色,器物造型制作工整,运用划花、篦纹等工艺,线条粗放而豁达。通体施淡青色的釉,釉层透明。器型有五管瓶、盘龙瓶、佛塔瓶等冥器,还有碗、盘、盅、壶等。

安思远旧藏北宋龙泉窑盖罐

北宋后期,大窑的窑火升起。朱伯谦先生在大窑的考古挖掘报告中陈述到:瓷胎薄而均匀,多数坚硬呈灰或灰白色,少数疏松而轻,呈淡黄色和砖红色。釉层甚薄,色黄绿。在胎质和釉色之间有下列的关系:

1、凡是胎质坚密呈灰白色的,釉色鲜艳呈淡青而微泛黄;

2、胎质灰而粗多气孔的,釉层灰暗呈黄绿色,釉面多桔眼。

3、胎质松而轻,呈淡黄和砖红色的,釉色黄,开片细密。

这也充分解释了器物随窑内的温度、窑内的位置、窑内气氛转换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下图所示:

北宋早期执壶受越窑工艺影响,底足垫烧的现象:瓷土+石英沙白色垫条

北宋中晚期莲瓣牡丹纹瓶底足的处理方式:圈足内刮釉后,使用泥质垫饼垫烧

后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对五代、北宋时期的原料、烧制工艺、呈色原理、造型装饰等研究。结论如下:原料有瓷石类,并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量的高岭土、绢云母等矿物。釉为石灰釉。(石灰釉在北宋时期,和元明时期均在使用)

二、传统大宗青瓷鼎盛期代表的南宋龙泉

宋政府的南迁,不仅使临安成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重文轻武的年代裡,造就了大批文人雅士。简约、雅致蔚然成风。体现在瓷器上,造型的大气、简单、精致,追求线条的优美、色泽的淡雅、质朴、高尚。尊古、崇古成为时尚。同時“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窑口也隨之扩大为:金村、大窑、溪口、湖山。

这时期的龙泉青瓷不仅在造型上出现了远古的青铜器、玉制品的造型,鬲式炉、凤耳瓶、鱼儿瓶、琮式瓶为龙泉窑的经典造型,还有文房用品和小巧的器物。而且釉色亮丽。在胎釉的配方、上釉的技术、烧成的方式和胎体的装饰等几个方面,有了重大的进步和创造,烧造出釉层丰厚,莹润如玉,高雅经典的龙泉青瓷,进入了鼎盛时期。

表现在三个方面:

1、胎釉的配方改进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化验结果:胎中氧化硅的含量较高,达69%~74%,氧化铝的含量较低为18.36%~23%,氧化铁为2%~2.5%,胎土並加入紫金土的成份,为二元配方。因为紫金土的含铁量一般为3%---5%,以降低瓷胎的白度,加深釉的色調;胎泥淘洗精煉,反復沈澱。並用壯牛腳踩半月以上,以提高可塑性,同時使胎釉結合的更緊密,減少縮釉、蹦釉的缺陷。(這一做法猶如米粉和麵粉的區別)胎色有:白色、灰白色、灰黑色、黑色。其中大窑的叶乌底,烧制的白瓷最为精致。

黑胎厚釉青瓷在龙泉青瓷中比例很少,大概4%左右,而大窑、溪口两地的十几家窑厂都有生产,与白胎青瓷同窑烧成,胎釉的原料全部来源于本地。其生产技术,完全按照南宋官窑后期的薄胎厚釉瓷的制瓷工艺。胎的厚度一般在1毫米左右,仿青铜器的觚、尊下部的厚度4~5毫米。胎质细腻坚硬,色黑。施厚釉,器物内部只上一次釉,烧成温度高。器物的口沿,在高温时釉水下流,隐现灰紫色的胎色,俗称“紫口“,足底,为防止器物的粘连,将圈足着地的部分刮去釉水垫烧,呈灰褐色的“铁足”。

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以前大为降低,氧化钾和氧化钠的含量显著提高。在高温的状态下,不易流淌,提高了熔点。

2、上釉、素烧工艺采用多次上釉,多次素烧的工艺。胎体第一次,在~度,烧一小时左右,上釉,再高温烧透。釉层越厚,素烧和上釉的次数越多。

3、窑内的气氛得到有效的控制美丽的釉色除了釉料的配方、釉层的厚度,还要与窑内温度、燃料的干湿、火力的大小、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的转换等因素而成。

台北故宫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北京故宫龙泉窑粉青釉琮式瓶

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

这期间垫烧的垫饼做工讲究,由坯泥轮制。用坯泥做垫饼,可与胎体的收缩比一致,以提高成品率。只要刮去器物底足底缘的釉水,烧成“硃砂底”或“铁足”。

垫烧具

莲花洁白、鲜艳,出污泥而不染。这与佛教中“超脱尘世”相吻合。两宋之际,大莲瓣的纹饰是龙泉窑的标志性大宗产品之一。莲瓣丰满,中背微凸,大而有力度,且层次分明。南宋中后期,莲瓣瘦长,背部也不见凸起。如下图:

在两宋交接时期,金村优质的产品,碗底中间会有四个字的装饰,分别是寓意美满的“金玉满堂”和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的“河滨遗范”。

金玉满堂河滨遗范

南宋时期,龙泉窑的代表器物鬲式炉,不同的片区产品在三足黏贴的工艺上各有不同。有的三足排气孔在炉子的外部,有的在炉子的内部。

外置式

内置式有三种形式:

小孔式全敞开式刀划式

三、开拓进取、延续辉煌的元代龙泉

进入元代,由于需求量的增加,烧制龙泉瓷器的窑口:大窑、溪口、安福、社门等窑口。部分器物的底足与北宋時期相同,圈足內無釉泥餅墊燒。而大盘的底足烧制工艺盘子底部圈足滿釉,放置墊圈的部位刮釉墊烧,烧制完成后敲掉垫圈,留有垫圈痕。在刮釉露胎处,由于氧化的缘故,呈红色。而刮釉痕迹,自然洒脱,一蹴而就。元代龙泉窑特点:

1、器形变大,胎体厚重。因为原料淘洗、沉淀的时间缩短,所以胎体增厚,以提升拉坯的成品率。釉色以青绿为主,偏绿、偏黄都有。

2、器形增加新的样式。如适应马上文化的高足杯、仿青铜器造型洗手用的匜、荷叶盖罐、蔗段洗、六折洗等。

3、贴花、划花、镂空、堆塑工艺重现的同时,增加了露胎装饰。器体主体不施釉,突出坯体的颜色,生动、立体感增强。

龙泉博物馆花口贴花云鹤盘

4、纹饰与同期景德镇窑口的器物相同。如仰莲纹、回纹等。

5、点彩工艺。利用铜红、铁褐色点缀器物。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褐彩大瓶

铜红高足杯残件

6、这一时期,庆元窑受福建建窑的影响烧制黑釉瓷器。

黑釉龙泉

四、落日余晖的明清龙泉

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

年9月,对大窑枫洞岩窑址的考古发掘,证明了明代龙泉窑青瓷与同期的景德镇窑同样具有官窑的性质。其釉面玻化程度较深,透明度高,表面光泽强。釉的特点是氧化比从南宋的2.8~3.0提高到3.1~3.2左右,氧化钙被氧化钾、氧化钠代替。发翠青色,刻花是用“三刀法”,以刀代笔。明代龙泉青瓷烧制的窑口:大窑、安福、竹口、上严儿村等。器形大、厚重。纹饰以划花、贴花、堆塑等。历史故事也出现在纹饰上。造型多样,大香炉、镂空器、方形器等。

大英博物馆藏青釉划花大盘

大英博物馆青釉镂雕梨形套瓶

至清代,龙泉窑青瓷延续明代的特征,经考证的窑口,为孙坑。有乍浦龙泉之称。

其特点如下:

1、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工匠来到龙泉,制作的富有景德镇窑特征的龙泉青瓷。2、胎质粗松,有普遍变形的特点。上釉是人工涂抹,留有刷痕。3、釉色偏黄、偏绿。薄而透明,釉层不均匀。4、器物器形有炉子、盘、瓶等大,中形器物。

龙泉博物馆天球瓶

清代花瓶作者简介

严卫,女,中华历史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理事,猛虎团队成员,致力于海峡两岸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精彩回顾

极简主义与盲人摸象

辽代陶瓷及宋辽制瓷的相互影响

漫话文天祥、周必大与吉州窑

伦敦印象散记

收藏释义与艺术市场标杆拍品巡珍

秦汉彩陶上的神奇“中国紫”

高丽青瓷概述

汉代断臂裸女俑的身世之谜

最后的名士——民国收藏大家张伯驹

出陈推新的彩瓷变革——近代浅绛彩瓷综述

风月、琼浆与文艺——宋代都市文化和夜生活扫描

唐代长沙窑青釉彩绘瓷概述

浅谈古典家具的软装饰应用

介休窑赭彩瓷掠影

紫砂收藏市场20年的既往与现状

文房撷英——笔掭漫谈

烟云供养的人文精神——中国古典文人赏石综述

古籍文献中的吉州窑

唐代定窑印花小议

北朝的明珠——相州窑

“奇技鬼工”——核雕史话

帝国窑火的斑斓余晖——慈禧御用瓷器

"早期蒙娜丽莎"——惊喜,还是谎言?

收藏之初

良渚文化陶器概述

从印度河而来的蚀花肉红石髓珠

传道者王方宇与其弟子安思远的收藏情缘

小议夏商西周人体金饰品

唐诗与器用

三晋遗珍——初识霍窑精细白瓷

伦敦苏富比春拍(5月11日)精选器物细节预览

着相与狷狂——茶法之争

《猛虎文化》(创刊号)

《猛虎文化》众号的子版块功能:

文物考古玩藏天地

市场评论工匠精神

中国美术西方美术

百家人物人文生活

学术思潮学艺初阶

投稿箱:tigerart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quanzx.com/lqsxw/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