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节专版(九)
彼岸之世界
文/浦敏艳
晚上,往往身心疲惫时不忘了拿起床头柜的一本书,某几期的《人民文学》。我欠了它们许多次的注视。某画家去年在新疆和田作画,记下了日记,一共写了两个多月,文笔并不十分出彩,不过不时冒出些妙语,拉家常流水帐式的语句也不少,但它同样能传递信息。我是从中间读起的,读完再回过头读他第一篇的日记,刚读到开头,我的视线便被钉住了。刚到新疆,他们去见了《我的阿勒泰》的作者李娟。于是一瞬间脑瓜子里思绪飘得老远,目光回不到书本上去了。我以为李娟描绘的阿勒泰的生活,也许与温柔富贵、忙碌焦虑的江南隔了千山万水,是另一种社会的事情。它过于缥缈,与城市里面成天呆在电脑前得颈椎病的我们,处于两个时间和空间。但是作者说就在去年夏天的某月某日他见到了李娟。李娟原来生活在这个时代,也可以来到尘世,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仿佛也见到了她。李娟写妈妈去深山老林采到那么多漾着水泽半透明的原生木耳;在山坡草原上一睡就是半天,天地自宽,无人管束,自由自在;乘着亲戚的两轮摩托车奔驰在茫茫戈壁滩,但是迷失方向,却偶入一隅,地上到处是红宝石……画家居然想见便见到了那种生活的作者……后来我眼皮涩了,放下书便睡去。半夜醒来常会琢磨白天听到的事,看过的书,某个字眼会像精灵一样突然跳显在眼前,但转眼不着痕迹地溜走,没来得及回味里头是甜是涩是甘是酸。他在和田乱石铺地的河滩上看维族青年开采和田玉,亲眼目睹和田玉转手交易,在新疆作画,开画展,深夜吃夜宵,看头顶的太阳不落……中间回了趟北京,又去新疆,直到八月底回京。他提到了七月下旬北京的那场大雨,这雨有尘俗气,通过微博和朋友的照片传来,真真切切,我信他。于是我感谢书本,彼岸的世界,我跟着也走了一遭。某年十一月中旬某个时刻,一位作家也去了浙江遂昌,同样在遂昌金矿捧起了一块重达十多公斤的金砖。我的电脑里还保存那年国庆节我们去遂昌游玩,律师大人和女儿戴着白手套吃力地手举金砖的照片,它们价值万。可是当时站在一旁的我不知怎么的,对这金砖没生摸一摸的念头,连凑近去看一看都不想。黄金还只是一块黄金,我还没有想到它变成货币时的模样,更未生出拿它花天酒地吃香喝辣云游四海的联想。我对这光芒四射的东西未生好感。甚至还不如我在河南省博物馆里见着那些个出土上千年的赤金头簪、帐钩来得感兴趣。也许那个时候我认为我见到了金子的本色,它越过千年时空不惊不诧不喜不嗔,守着本性无半点时光岁月流过的痕迹,是金属中的楷模。相比同样陈列在馆中被众人观赏的那块金砖,它更具内涵与沧桑,因此在心理上我更亲近它。紧接着,书本上一大堆关于丽水市的文章,丽水的丽,读梨。龙泉的宝剑,青田的石雕,仙都的丹玉,云和的木玩,缙云的烧饼……地名加物产,它们仿佛萦绕着丽水山水中的雾霭山岚,令人神往。缙云的烧饼,以五花肉和霉干菜为馅,做法与新疆的馕相似,刚出炉的烧饼色泽金黄,先在边缘咬一口,吹尽热气,里面便是霉干菜浸透猪油与肥精相杂的五花肉和着面皮的味道,像淳朴的汉子与聪慧伶俐的姑娘搭配……它乃中国“至味”之一,让人难于抵挡。我没有尝到,仿佛味蕾上已有了感觉。我觉得它与本地特产“拖炉饼”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接着地气的土特产,传递着当地人口口相传代代相授的理念,我相信,它们也遵循五行相克的原理。上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也辟出专栏讲述了瓯江四周的几个城市。它讲的肯定是古村落。有一幅图晃花了我的眼。一座老宅中,高大的中厅有亮白的阳光散落,一对老夫妻坐在木条桌上扒着大瓷碗吃早饭,那阳光就像舞台上给他们打的灯光一般,旁边坐一只卷起尾巴的狗,背后是一大片空蒙连绵的青山。天地宏大苍茫,是远景,尘间烦俗远拒于大山之外。古屋渺小,却屹立了千年一般,这是近景。老人、狗、房屋,已忘了山中甲子,人间岁月。不知道现代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在滚滚车轮与轰鸣的发动机声里来去匆忙,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境界。当我们渴望卸去疲惫与劳累,却够不着山间的一泓清泉,闻不到林深处的一缕兰芬。空气迷弥负离子味道的天地与我们相隔五百公里以上。我们常常需依靠现代文明去追逐我们的前代祖先们留下的空谷足音,以及衣袂飘飘的身影,我们仅想闻闻他们走在苍山翠林间呼吸的空气,想知道听过的鸟语,推过的柴扉,迈过的栈道台阶,滞留过的客船码头,坐过的野渡小舟,听过的傩戏……我拿着书本,举在儿的眼前,问,好不好?向往不向往?他说,好,向往……图片摄自遂昌,那里有一大片梯田一大片古村落……据说现在丽水一带的高速公路开了不久,商业大潮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有机会,就去吧,人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彼岸的世界,心至,足至,就在不远的地方……浦敏艳,就职政府部门,现居张家港市杨舍镇,在《中国煤炭报》《人民代表报》《牡丹》《苏州杂志》《张家港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散文、诗歌数百篇,并在全国、省、市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END
推介地方特色推重本土作家推崇精品力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