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城区图(摄于20世纪40年代)
江浙最高峰(米)
自宋历元,明元历八十余年,龙泉立县后,龙泉以青瓷为主角,参与开辟中国至东非及欧亚的“陶瓷之路”。在这个为全世界创造物质文明和工艺精品之地,毋庸置疑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底。在处州十县历代进士合计名中,龙泉占有名,列居其二。
留槎洲图(光绪版《龙泉县志》)
浙江巡抚熊学鹏在《重修龙泉县学记》中亦称:“龙泉……代有英贤,仁宗尝书御屏:‘政事何宛,文章叶涛’;元、明间儒风大起,德行若王刚叔,著述若叶世杰,开国功业若章三益,人材伟然,冠于浙东”。在传统道德的熏陶下,龙泉历代还有一批乐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修桥铺路,开渠引水,扶贫济困而慷慨至将。至今,他们的业绩仍留在龙泉的土地上,留在人民的口碑中。由此,史称“龙泉为枯苍雄邑”,“衣冠文物甲于诸邑”,以及民谚之称“处州十县好龙泉”,名不虚传。
清修寺驻锡井
如今中国之强大,龙泉之昌盛,人民不仅仅为物质所追求,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已成为当今水利人的卓越追求。这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并珍惜,那一卷典籍、一段老街、一座老堰、一条老渠、一口古井、一处遗址,都是我们的历史文脉。当我们走进水文化寻根之时,在翻阅史料、寻访老人之时,所见的是我们身边所剩无几的历史文化碎片,留存给后人的是无法割舍的情怀。这些遗址留下了先人背后的故事和他们精湛的工艺。
龙泉电力厂《龙泉渠》
龙泉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街区范围内历史建筑处,中国传统村落37处。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大窑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千年古城龙泉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此可见,龙泉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为做好这次普查,我们征集旧照片,进村入户,走街串巷,寻访老者,搜集文献资料、民俗、传统故事、歌谣、著文,寻访遍布全市各乡村,历时近一年。由于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历史资料要求详实可靠,对各点位要详细查实,测定坐标及位置。按照文化史志记载、文保单位、不可移动遗产名录,以及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名街、传统村落为重点采集原则,调查了堰渠、桥梁、水神庙、水井、水碓、景观、埠头、渡口、梯田、石刻、传说、民俗等12类,同时摘录《龙泉市水文化遗产文选》、《龙泉县八百年来水旱灾害年表》和收集民间《龙泉气象谚语》,编辑成果达余项。
安仁丁步桥
走近水文化,我们对水有了更深的了解。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磅礴,波涛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道之道,天之道,人之道,生之道,水之道。”这是大禹之道,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由此便有了蒋溪堰之道,有了膜拜的禹王庙、平水王庙,和先民对大禹的敬仰。有了李冰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有了匠心独具布局的“蒋溪堰——云水渠”,滋润着整个山水古城,养育了千年龙渊的芸芸众生;有了古代人民治理龙泉溪80余滩古河道治理的《治滩记》。李冰的学问直到现代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拜水蒋溪堰,问道龙泉城”。把“拜水”和“问道”领悟透了,才深知中华水文化的精髓。
瓯江帆影
岁月不居,人事移易。近千多年来,肩负着灌溉、泄洪、消防、日用于一身的云水渠,随着城市的改造,古城的扩容,大垟畈高楼林立,云水渠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隐退了。为了通过水文化挖掘与现代改造相融合,规划在龙泉溪(蒋溪)、岩樟溪、锦溪三江汇合口,首先恢复修整蒋溪堰--云水渠(始建于宋重和元年(年))、杨碓埠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水利文化遗产,提升改造三江口两侧堤岸及建设沿江水景观,通过望江楼兴建打造一座水文化博物展览馆。在充分挖掘水利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同时,打造中国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历史文化融入水文化,西街街区必将作为“一街一渠”景致代表,改造成为传统商业街区,再次展现原有草药店、理发店、打铁店、古玩店、杆称店等老店,再次展现出原有龙泉历史变迁更为丰富的街道。到那时云水渠的那水清、流畅、岸绿、小桥的江南古城身姿会再现在人们面前。
融入历史街区的水文化工程
通过此次水文化普查,我们有幸重温了龙泉的水文历史,领略了传统水文化的魅力,激励我们保护并传承传统水文化。
信息来源
龙泉市水利局邓小萌
编辑排版
大眼文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