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乡
数百年来传承着慈孝文化
近年来愈加发扬光大
专职保姆、乡贤、微孝夕阳等
当代慈孝文化已开花结果
“柳火生,好样的,为你点赞!”这两天,在城北乡黄裔村,“柳火生”这个名字被大伙一直挂在嘴边——几天前,35岁的柳火生从龙泉奔赴杭州,为一名素昧平生的三岁男童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这事感动了很多人。
他说:“在我们这里,不管是谁,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可以帮助到别人,大家一定都会义不容辞地去做。”
慈孝文化“种”进老人心里
城北乡全乡1.2万人口,与大多数偏远乡镇一样,其中外出创业务工近人,成为了一个“留守老人之乡”,“专职保姆”便成了该乡为老年人服务的“特殊岗位”。
对大贵溪村“专职保姆”吴金明来说,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敲门。“挨家挨户去走访留守老人,看看老人身体是不是还好,有没有什么困难要帮助解决,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吴金明说。
年起,城北乡聘请专人对留守老人进行固定时间走访,提供心理抚慰、法律援助、应急救助、文体活动等免费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城北乡已有21个村完成村级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为留守老人配备17名责任医生、35名专职保姆,以及余人的养老服务志愿者和红心党员养老服务团队。
为解决老人们理发难的烦恼,更好地为留守老人服务,城北乡成立了“微孝夕阳”慈善协会,首批16名会员为“微孝夕阳”慈善协会捐款共3.3万元,解决了老人们的理发费用问题。
“隔三岔五有人问,出门散步有人陪,头疼脑热有人管,日常琐事有人帮。”这句顺口溜成了城北乡留守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慈孝文化“种”进乡贤心里
传播慈孝文化,城北不仅政府出力,还结合社会各方的力量,举全乡之力。
去年重阳节,乡里的老人格外开心,他们收到米、油等节日礼物。乡贤们带头践行慈善,通过慈善拍卖,传递爱心,为老人添置生活用品。
如今,乡贤已成为该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3月24日,在上海创业的城北乡乡贤们举行了一个捐款会,为家乡修路造桥出钱出力。溪下村村民的头等大事就这样在乡贤们的帮助下提上了日程。
城北乡大贵溪村老党员季明德在村里德高望重,他退休后为乡村青少年当起了义务辅导员,撰写了大贵溪古村落的变迁史和文化风俗史,组织成立的“老年协会”成为村里协调矛盾的“老娘舅”,还定期组织开展法律、养生等知识学习,在他的带领下大贵溪村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乡贤有的是外出创业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如何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让他们为家乡发展施展才能,城北乡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今,在全乡讲慈孝、做慈孝的氛围下,乡贤们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为乡村振兴发展献计献策。
慈孝文化“种”进村民心里
慈孝文化文化墙、长廊等文化景观在这里随处可见,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以慈孝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
为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弘扬社会新风,提倡节俭,倡导文明风尚,城北乡以大贵溪为试点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工作,推动移风易俗进村居、进学校、进家庭。移风易俗,从孝做起,通过“三进”活动,让村民们都接受“慈孝文化”的熏陶。
现今,在城北的小学里,慈孝文化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还利用主题班会、主题队日等活动,将慈孝教学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推进慈孝文化进校园“五个一”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演讲比赛、主办一期黑板报手抄报、开展一次“知心家书”评比、践行一系列敬老爱老活动、评选一批慈孝少年。
如今,在城北,村民都以能被评上道德模范、好儿媳、文明家庭等为荣。
邻里和睦、乡贤正气、治理有效,
这里一派乡村文明新风尚,
慈孝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着!
?
?
作者季丹吴必旺
编辑叶琳
校对项望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