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是我国历史名瓷,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五大名窑之一,始于三国两晋,形成于北宋,兴盛于南宋,衰落于清朝。现代《龙泉县志·第九编》记载:清初窑场所剩无几。学术界将龙泉窑的烧制历史下限定为清末。根据调查及档案资料分析,民国时期龙泉的制瓷业虽几近颓废,但龙泉青瓷的文化传承却未曾中断,一些有识之士和民间艺人在孜孜追求,研究和秘传技艺,传承着龙泉青瓷的火种,使得龙泉青瓷传统技艺在当今得以传承光大。
一、龙泉古青瓷的仿制研究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龙泉的瓷业工匠们在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里,始终怀着对本土传统工艺文化的热爱与痴迷而坚守在简陋的瓷窑旁,虽步履蹒跚,但为传统青瓷的技艺传承作着不懈的努力,其中本土人士廖献忠、龚庆芳、陈佐汉、李怀德等都是研究和仿制古青瓷的名家。龙泉民国时期的仿古青瓷,能做到“追步哥窑、媲美章生”①,与真品“颇可混珠”,应视为民国时期龙泉青瓷传承之要举。
(一)挖掘收购古青瓷带来的效应
根据徐渊若《哥窑与弟窑》记载:大约在光绪二十年前后,德国教士奔德在龙泉购地垦种,发现古瓷,流传国外,始引起各方注意;光绪三十年,日本人天野静之、松田元哲等前往龙泉大窑收购古瓷;至宣统二年,福建南台大和药房主人(日本人)行原始平至大窑,与村民合作挖掘,嗣后年必数次,首尾十余年,至则必住月余,随带有参考书籍,遇有未成熟之瓷胚,即加以复窑,破碎者加据修整。
民国初年的龙泉到处有寻掘古墓者和收购古青瓷者。江苏松胡协记、上海周黄生、江西沈翰屏、福州方振远、宁波周奎龄、葛义慰、永嘉王绍埭等客商,相继前往龙泉采购古青瓷。民国十六年,美国人洪罗道前来收罗各瓷,履勘发掘地址,且将各类瓷器摄影留念;德国亦有领事至大窑拍摄采掘地点;法国某人由松阳天主堂介绍前来,专集碎片,成箱运往法国;日人尚有九井等相继而来。龙泉不仅成为世界考究龙泉青瓷的圣地,而且成为商人发财致富的宝地。在龙泉境内,民国时期被挖掘出土的及民间收藏的龙泉窑瓷器,大多为古董商及中外收购者搜购,其数量品种之多,难以胜数。②同时,挖掘收购古青瓷行为,在客观上为龙泉青瓷文化的传承起到宣传和促进作用,证明“龙泉青瓷其质量高超,影响深远,在宋代名窑中是屈指可数,名列前茅的”。③据龙泉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民国二十三年,民国政府行政院送至伦敦参加国际展览会的艺术品中,就有古龙泉青瓷珍品18件。
(二)民间实践仿古青瓷之举措
龙泉古青瓷的声价倍出,引起当地民间人士研究仿制古青瓷的热情。民国初年,龙泉县城西街有晚清秀才廖献忠致力于青瓷研究,首谋仿古,研制仿“弟窑”青瓷,几可乱真,是近代仿古之嚆矢,为民国初龙泉仿制古青瓷之鼻祖。民国二十二年,年迈的廖献忠自忖来日不多,恐其青瓷仿制技艺失传,乃将历次试验之配釉秘方记录成册,并自述:一生精力家财,尽费于古瓷研究之中。徐渊若在《哥窑与弟窑》书中抄录有“廖氏”初期制釉方、改良方、极富万金难换方、新方、未试方等配釉秘方记录。
随后,有几家生产兰花碗的窑厂,看到青瓷价高利厚,也开始仿造宋代青瓷产品。当时仿古颇负盛名的高溪乡商人张高礼和民间艺工李君方,他们在古玩商人的鼓励下,到大窑古窑址找矿源,寻碎片,运回宝溪乡溪头村,进行研究仿制。本土乡人蒋建寅、廖献忠、陈佐汉、张高礼、李君义等,先在龙泉南乡大窑、金村,后到龙泉西乡都、大坦、溪头等地方仿制古青瓷,“均仿二章破器制之,择其精者用弗酸侵洗,去其新光,亦可混珠,其巧者即鉴赏家亦茫然难辨。海上此货,战前颇为充斥”④。
民国二十三年,宝溪乡乡长陈佐汉邀本乡瓷工李怀德、张高岳、张高文、张照坤、许家溪等组织成立仿古青瓷研究小组。龙泉民间仿制古青瓷的热情,使青瓷生产技术和工艺一定程度得到了复承。八都、宝溪一带民间窑厂也初步掌握了仿制龙泉古瓷的技术。曾在巴拿马费城和西湖博览会展出的中国参展的青瓷作品,就是出自龙泉宝溪青瓷爱好者龚庆芳等人之手。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在金华举办的“浙江省工商展览会”,龙泉选送的展品中有仿古青瓷9件。年,陈佑汉将自己生产的仿宋弟窑制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委托龙泉县长徐渊若邮寄南京中央实业部请功,旨在展示仿古青瓷之成果,期盼各级政府的重视与资金上的支持。所呈青瓷次年获得蒋介石的称赞,并题赠“艺精陶仿”四字为勉励。年,为庆祝斯大林70寿诞,陈佑汉又将云鹤盘等三件精美的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运往苏联,表示祝贺,并得到苏联政府的回复答谢。
二、有识之士的潜心研究
龙泉青瓷发轫于南朝,历经宋元明清一千多年,但有关龙泉青瓷专著,始见诸民国时期。其优秀之作有:陈万里的《青瓷之调查与研究》、《越器图录》(年中华书局出版)、《瓷器与浙江》(年中华书局出版);陈佐汉的《古欢室青瓷研究浅说》、《古龙泉窑宝物图录》(未出版);徐渊若的《哥窑与弟窑》(香港百通出版社年出版);另有邑人蔡世钦的《哥窑赋》、柳兆元的《瑞士罗教师古瓷影片集序》都是民国时期关于龙泉青瓷之佳作。青瓷文化正是有他们潜心研究和传承,才有解放后的恢复和今天龙泉青瓷中兴的辉煌成就。
(一)古青瓷考查研究泰斗陈万里
中国古陶瓷界公认的泰斗,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在担任浙江省卫生署官员期间,从年至年的十四年中,不辞辛劳,先后九次赴龙泉,八次去大窑村实地考察龙泉窑,写下大量的工作日记、旅途随笔。现代版《龙泉县志》中记载:年5月,陈万里首次作龙泉窑考古调查。对龙泉青瓷痴迷研究的初衷,陈万里先生在当时的日记中作了记载:“民国十七年夏,余以视察旧处属各县地方政府南行,其初也,即以龙泉青瓷之见于载籍者,摘录若干则置之行箧,为便中实地调查时参考。最近旧瓷碎片之成箱装运外帮者尤多,夫在清初已有‘李唐越器世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之叹。而运会所至,乃有今日之发现。顾出土器物虽丰富,国人茫然视之,竟不以为宝也。因此发愤,愿以视察余暇,从事勘查,勘查之后,试记大概,以唤起国人之注意,自问固之谫陋,亦不暇计矣。”。通过对龙泉古青瓷窑、越窑等实地考察研究,陈万里写出了考古研究的重要论文和专著:《青瓷之调查及研究》、《越器图录》、《瓷器与浙江》等。《瓷器与浙江》是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察报告,被誉为中国考古从传统的“书斋考古”走向科学的“田野考古”的里程碑,书中的许多论证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二)古青瓷研究、探索和实践者陈佐汉
陈佐汉,龙泉宝溪溪头村人,民国期间曾任宝溪乡乡长、溪头瓷业合作社社长等职。为造福于地方,潜心仿古青瓷的研究。民国三十二年,组织成立仿古青瓷研究小组,将办公、陈列室取名为“古欢室”,并将古青瓷研究之思想、成果编写为《古欢室青瓷研究浅说》(未出版)。陈佐汉足迹遍访龙泉各乡村及温州、福建浦城等周边乡村,向家有收藏古青瓷者借观考究,并将民间发掘收藏之古青瓷器进行实地考查,其后将经考究的余件历代典型的古青瓷进行手绘图录,对其年代、出处、特征等略加点评,集为一册,取名为《古龙泉窑宝物图录》(此图录目前保存在其大儿子陈战生处)。陈佐汉对古青瓷的研究和实践,为当时的龙泉县长徐渊若撰写《哥窑与弟窑》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素材和资料。年,陈佑汉的仿古青瓷作品,获得蒋介石题赠的“艺精陶仿”四字勉励。对蒋介石的题词,原件题词与现代传说有疑点待考究。据我们对龙泉知名人士金登兴先生的采访,大约在年,年十八、九岁的金登兴是当时陈佐汉窑厂的学徒,他在帮助陈佐汉收拾物品时看到了蒋介石题赠的原件,赠词为“艺精陶旌”四字,而不是一直来在社会上流传的“艺精陶仿”。金登兴老先生回忆,他当时因不认识“旌”字而特别细致观察、辨认,此字也在他记忆中留下很深刻的记忆,遗憾蒋介石所赠的原件因往年的政治运动而被毁。“旌”与“仿”虽然为一字之差,但含义相差甚远。“旌”既有古代旗的通称,又有表彰的用途;“仿”字只为仿照之意。从蒋介石的学问水平和题词作用来猜测,“艺精陶旌”比“艺精陶仿”更为合适。但不知何因,现存的所有资料记载都是为“艺精陶仿”,对于金登兴先生回忆的史事,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的调查考证。
(三)古青瓷研究的理论总结者徐渊若
徐渊若,江苏江阴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民国三十二年二月至三十五年四月任龙泉县长,期间因喜爱龙泉青瓷,“暇与邑绅聚谈修志,咸以哥窑于我国文化史上放一异彩,而邑乘所载,寥寥数则,殊未足厌文献”,于是“翻阅载籍,并与斯道之权威相往来,历久所见者多,癖亦随之益深……三十二年秋督征南乡,道出琉田,既亲历窑址,复遍观藏家珍品,归乃撰述成章为修志作一准备之意。”⑤徐渊若在工作之余,亲历古窑址考究古瓷片,遍观藏家珍品并与青瓷艺人、瓷道之权威相探讨,获得陈佐汉等地方人士的研究资料相助。历时十一天,撰写《哥窑与弟窑》专著,与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由龙吟书屋出版。全书分为文字与图录两大部分,是为青瓷研究和爱好者所珍藏。
三、地方瓷业组织对青瓷文化传承的作用
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颁布《商会法》与《工商同业公会法》,各地先后开始同业公会的设立。由于地处浙西南山区,民国初、中期的龙泉工商业大多遵从旧制,地方瓷业组织建立较晚,从年至年为委员会时期,年至年为理事制时期,瓷业组织以行业自治为基础,对保证协会组织的规范运营,确立正常的市场生产、销售秩序,维护同业工商业者的利益和工人的生计,起到重要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中间性的治理机制;在促进本土民族特色产品的传承、维护瓷业窑主群体的政治权益以及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加强社会调控等方面发挥了多重作用。
(一)地方学术组织———八都区瓷业改进研究会
年9月,陈佐汉等人针对当时多数瓷窑主陈守旧法,不思进取之弊端,决意联合各瓷业主,潜心研究瓷器改良,为此首发成立龙泉县八都区瓷业改进委员会组织之倡议,获得广泛响应,报名入会业主共38人,遂即召开成立大会,公推陈佐汉、毛仁等七人为常务委员,毛仁为主任,办公地点设在上鸿业行内。将大会记录、《组织简章》等呈送县政府批准,县长徐渊若批示:会名应改为八都区瓷业改进研究会。县政府10至12月工作报告又指出:本府派员召集各瓷商讨论改进方针,指导筹备组织。⑥
年月,八都区瓷业改进研究会成立,县政府发给《人民团体立案证书》,会址设八都,负责人毛仁,会员24人。10月11日,组织龙泉八都区瓷业改进厂,制定《八都区瓷业改进厂组织简章》,目的是“为改良瓷器充裕社会经济生活以期增加抗战力量起见,特组织龙泉八都区瓷业改进厂”;业务是从事研究改良出品增加新式瓷器,适应社会需要外,并考察古瓷色釉及花样仿造改制之,为瓷业商人之模范,而非营利为目的,对于一切售出物品按照成本计算,减轻消费者负担。由于种种原因,八都区瓷业改进厂未能实现预期目的,但对促进龙泉的瓷业生产发生了较大作用。
“瓷业改进研究会”自成立之日着力于瓷器的改良,提高和稳定了产品质量,并对失传的南宋龙泉窑制瓷技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经多次试验,终获成功。为扩大青瓷生产,曾先后数次呈请县政府转呈省政府要求拨款,建立“德式窑”、“国窑”等烧炼青瓷,并拟定《瓷业改进计划书》等。同时,提议发起成立了“瓷业职业工会”。
(二)工匠组织———八都区瓷业职业工会
年6月24日,龙泉县八都瓷业改进研究会向县政府呈报“窃查本区瓷业工人合计三百余人漫无组织,俱凭瓷商自行雇佣,生活不安,待遇悬殊,工作敷衍,致出品不良,产量不大,故改良瓷器必须先从工人方面着手,组织瓷业工会使工人生活固定,工资提高,必得安心工作,庶使出品精良,增加产量为特准呈请准予组织瓷业工会并发组织规程及章则。”⑦
10月24日,龙泉县八都区瓷业职业工会成立,设于龙泉县岱洋乡木岱。制定《八都区瓷业职业工会章程》,共7章31条。“本会以联络感情,增进知识技能,发达生产,维持并改善劳动条件及生活,暨协助政府法令为目的”。主要内容为:1、团体协约的缔结、修改或废止。2、会员职业介绍。3、生产、消费、运销、信用等各种合作社的组织。4、举办职业教育及其他劳工教育。5、会员间和劳资间纠纷事件的调处以及工资的评议。6、调查工人家庭生计、经济状况及其就业,并编制劳动统计。7、其他关于改良工作状况,增进会员权益行为。“八都区瓷业职业工会”,属瓷业工匠、工人的组织,客观上提高了劳工的地位,第一次搭建起劳资双方以会员身份平等对话的平台。
年9月3日,八都区瓷业改进会向县政府呈报呈请将“八都区瓷业改进会”改名为“瓷业同业工会”,理由是:组织成立三年来毫无工作成绩表现,为适应瓷业之迫切需要及召开会员大会商议决定改名为瓷业同业工会,主任毛仁,其他会员均为各瓷窑老板,属瓷业老板组织。县长梁孝琪回复:“瓷业改进会属学术团体,同业公会为商人团体,其性质与组织均为不同,改名与法不合,应毋庸议。”
“龙泉县八都区瓷业职业工会”于年扩大改名为“龙泉瓷业职业工会”,3月1日,在龙泉岱正式成立龙泉青瓷职业工会。⑧其办公地点仍在八都及岱乡一带,理事会、监事会等人员多为前任。会员有余人,其中男会员人,女会员7人,分别由瓷窑主、瓷商和瓷业工匠组成。主要任务是对会员制造技术进行指导,改善会员生活,维护会员共同利益等。据年全县工商业登记,共有瓷业主户,瓷碗业在当时的龙泉工商业中较有声誉。
随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该会及时召集理事会,商量发布“工价单”相应提高工资,有时甚至逐月提价,在保护劳工待遇和权益,缓解劳资矛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年2月15日,龙泉县瓷业职业工会借岱洋乡公所会议室召开劳资双方理监事联席会议,解决因近期物价激增,工人所得不敷生计,纷纷请示调整工价,公平商讨以维生计。并请县长派员莅会指导。⑼“瓷业职业工会”在凝聚瓷业同人、提高瓷业从业人员素质,特别是平衡和提高劳工待遇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三)瓷业老板组织———龙泉瓷业同业公会
龙泉县经营瓷器厂共有四十余家,不曾组织同业公会。年6月间,龙泉县瓷业职业工会召开瓷商联席会,商讨组织“龙泉瓷业同业公会”。当场公推丁樟松、陈佐汉、严振望、毛名传、毛声元、陈世芬、曾陈海7人为筹备员,并公推丁樟松为筹备主任,同时成立筹备会,并于7月24日召开第二次筹备会,当场议决定于8月10日召开会员大会,选举理监事,于岱乡成立“龙泉县瓷业同业公会”。
与“瓷业职业工会”相比,“同业公会”为窑主、厂家及经销商的老板组织,其宗旨应是加强同业联系,维护同业利益,规范市场行为,共谋同业发展。并规范成本和盈利,将工商竞争引入良性的轨道。同时,从参与历次调整工价的行为来看,客观上也起到了稳定劳工心理、提高劳工待遇的作用。
注释:
①“章生”,即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在龙泉琉田造瓷,生二陶者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谓弟窑;生一所陶者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
②苏鹤鸣,《龙泉青瓷》,香港出版社年5月第1版
③叶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第9章页
④⑤徐渊若:《哥窑与弟窑》,香港百通出版社年出版
⑥龙泉市档案馆藏档:13-3-,13-3-
⑦龙泉市档案馆藏档:0-2-90
⑧龙泉市档案馆藏档:13-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